洪宇:没有人比我更了解南昌娱乐
文/ 罗时刚
南昌娱乐这个名词有着非常浓厚的草根力量。一个显而易见的现状是,它的群众基础,在于本土的夜场演出形式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欢声笑语。南昌娱乐有着很浓厚的地方风味,也有着很强的语言冲击力。新中原演艺厅主持人洪宇,这个开腔经常“哇”南昌俚语的本土笑星,对于笔者的来访很是热情,他拍了拍自己的光头说,“你算是找对人了,没有人比我更了解南昌娱乐。”
洪宇,生于上世纪70年代,1988年还在师范学院念电子专业的他开始涉足夜场。先后在金昌利、金鑫阁、新中原担任主持人,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表演工作者。1992年曾将《红米饭,南瓜汤》改变成南昌方言版,2004年主持方言节目《南昌佬说事》。代表作品:《藜篙炒腊肉》、《哇唏哩,笑唏哩》等。
那故事真是老长了
圈子里公认洪宇是个很热情、很好学,而且对工作特别有责任心的人。采访洪宇得从凌晨开始,因为在新中原的大舞台上,他一般要忙碌到场子里所有的客人都散去,还要部署第二天的一些工作,才有时间停下来。这对于一名主持人来说,确实有些辛苦。不过,洪宇说他热爱演出就像是热爱他的生命一样,舞台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他每天乐此不疲地忙碌。
洪宇5岁时随父母来到南昌,大学学的是电子专业,大二那年开始涉足娱乐行业,并在南昌的一些歌厅跑场子,做歌手和司仪。没想到这一“跑”就没个停。从半工半读的小歌手,到现在的国内夜场著名主持人兼舞台总监身份,洪宇在南昌娱乐界起起伏伏20余年,几乎跑遍了金昌利、金鑫阁、新中原等每一个时代最“跑火”的场子,期间还多次“触电”,担任电视台的主持人。
作为本土娱乐历史见证人的洪宇,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对于圈子里的那些人和那些事,以及舞台幕后的各种花絮,洪宇有着满肚子的故事。即便是采访结束,时间已经到了凌晨4点,余兴未尽的他仍说,“如果要谈南昌的娱乐,那故事真是老长了,我可以和你说上三天三夜。”其实,关于南昌娱乐,洪宇要说的又何止三天三夜。
从阿原到群雄逐鹿
当越来越多的南昌人带着外地来的亲戚朋友去夜场看演出的时候,我们发现“草根明星”已经在南昌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虽然这花开的并不灿烂,这果结的也不是又大又甜。
南昌真正的夜场娱乐应该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经历了歌厅点歌、舞厅演艺时代,现在集中体现在声光电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的剧院演艺。高峰期时,大小场子有十几个,经过各轮淘汰,现在只剩下站前西路的“新中原”、民德路的“南昌剧场”和洛阳路的“宝丽”三家。聊起歌厅点歌时代,洪宇认为不能不谈金鑫阁的阿原。阿原是内蒙古包头人,在那个缺乏娱乐的年代,是他第一次将湖南的夜场笑星文化引入了南昌,并与本土因素相结合,达到出奇制胜的演艺效果。正是阿原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南昌夜场主持人和歌手竞相模仿和挖掘民间艺术,并创新出大量的抖包袱及插科打诨等喜剧色彩。
阿原之后,南昌娱乐进入了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采访中,洪宇多次提到邓重九、“讬排”(真名周赤飚)、“方仗”(真名方赤阳)、阿敏、“哑巴”等一些南昌娱乐界的民间艺人。虽然这些艺人有的已经不在人世,如邓重九;有的已经离开南昌,如阿原。但不同于公立大剧院的是,引领南昌娱乐的这些民间艺人,没有一个人拿着国家的俸禄,领着政府的薪水,他们赚的都是自己的辛苦钱,靠的都是自己不断创新的演出题材,才得以生存发展。
同时,正是这些被官方称之为“草根”的人,给南昌老百姓带来一次次的欢声笑语,带来了一次次的生命感动。何况,现今夜场的民间艺人,或者说是草根明星和老百姓之间的桥梁,已经逐渐变得容易跨越,由此共欢共乐,共喜共娱。
1600位观众的夜场
现在的南昌夜场娱乐,每天大概有1600人进剧院看演出,其中一半以上是在洪宇主持的新中原。然而,夜场在很多民众脑中似乎还是那个黄色舞蹈和荤段子横飞的地方。对此,洪宇认为,生存有其法则,游戏有其规则。夜场娱乐是一种民间文化的具体表现,她本身没有错,那些阴暗的一面只是其中的部分参与者心态产生了误区。
是“娱乐”大众,还是“愚乐”大众?这,其实很重要。娱乐就是使人身心放松、精神愉悦,这种娱乐不在于求深求精,也无须使“草根娱乐”智如哲学,严谨如逻辑学。但是莫要让利益和龌龊的心态主宰了头脑,蒙蔽了心灵,而丧失了娱乐的本质。
洪宇告诉笔者,如果真正了解南昌娱乐的人,一定会对舞台上的艺人有非常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举例说,曾经有一位市长经常来他所在的夜场看演出,并表示自己每当在官场感到身心疲惫时,看完民间艺人们那些笑料百出、源自生活的演出,便会豁然开朗。南昌的夜场娱乐并非只有晦暗的一面,她为传统娱乐开辟的是各种各样的娱乐模式。就从这一点上而言,这也是个创新进步而非倒退,更何况在视频恶搞、网络小说、娱乐电视节目中,我们在南昌夜场还看到了更多让人感动不已的好创意好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