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友们给邓小平送上写着“邓”的灯笼。 记者 杨紫韬 摄
有一条小道,走出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有一种信仰,永远指引着时代前进的方向。
4月2日晚,由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演出的大型话剧《小平小道》在南昌广电中心演播大剧场浓情上演。这部反映邓小平同志在江西新建拖拉机修配厂劳动生活的话剧,用平实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一代伟人从“小平小道”上的深邃思考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把“小平小道”延伸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故事。
大幕徐启,灯光渐亮,演出在外国记者法拉奇对邓小平同志的专访中拉开了序幕。当法拉奇询问邓小平同志,哪个时期抽烟最痛苦?伴随着他良久的沉默,灯光渐渐变暗,舞台深处传来了阵阵嘈杂的齿轮切割声和机床运转声,顷刻间,历史倒回了1969年。舞台变成了一个繁忙的工厂车间,在十多位工人关注的目光中,邓小平同志和夫人卓琳来到了位于南昌新建县的江西新建拖拉机修配厂,开始了在这里3年多的劳动生活……这是大型话剧《小平小道》的开场部分,凝重浑厚的舞台风格与直入主题的叙事手法,顿时把观众带到40多年前的一段难忘的历史中。
整台演出,一共有4名饰演邓小平的演员,他们在时空交错、记忆与现实中进行对话,一代伟人面对国家现状,不断思索,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痛苦的前行选择,在这种独特的演绎手法中完美呈现。
在艰难的劳动岁月中,邓小平同志还不忘把自己的豆腐票送给困难的工友家庭,他时刻惦记着讨饭娃崩伢子的生活。一件件小事让人感受到他的慈爱,更以小见大透视着他博大的情怀。在工厂劳动期间,热情的工友们把围墙推倒,为他开辟了一条近路;朴实的工友们为他送去了新做的床架和蔬菜种子;在得知他摔跤后,全厂的工友们打着百家灯笼,用炉渣为他填平小道上的坑坑洼洼……正是对人民的爱,以及与人民的血肉深情令他不断前行、大胆改革。
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给观众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心灵的触动。“太感动了,我能够深深体会到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也理解了人民对邓小平的感恩之情。”观众曾敏告诉记者,一代伟人身上闪耀的信仰之光是年轻大学生们前进的方向。 “一生奋斗,竖起一座丰碑,大落大起,谱写人生传奇。”就读于南昌师专语文教育专业的乐知艳告诉记者,这部话剧不仅再现了一代伟人奋力开拓的那条道路,还将一代伟人对家人的爱刻画得非常细腻和亲切,接地气,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伟人故事。观众刘建国告诉记者:“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是邓小平生前最大的心愿。他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