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演出网:21日开始,连续5天的我省首届青年戏曲演员展演在南昌市东湖区文化活动中心剧场火热开启,100多名演员将轮番登场,为市民带来一场场精彩的演出。
“古戏曲”传承“新唱法”
江西是戏曲之乡,历史上产生过重要的戏曲家,重要的戏曲作品,重要的戏曲声腔,为中国戏曲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宋代音韵学家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重要的音韵学名著;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创作的“临川四梦”(即《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是中国戏曲史上至今仍然巍峨耸立的高峰;清代大戏剧家蒋仕荃创作的《红雪楼九种曲》是中国戏曲的瑰宝。江西不仅有灿烂星光的戏剧家,而且戏曲音乐也影响深远。明代的四大声腔中“弋阳腔”就出自江西的弋阳县,京剧的主要声腔“二黄”就源自江西宜黄县宜黄腔中的“二簧”。
为充分调动广大青年戏曲演员学习、苦练基本功的积极性,促进我省戏曲演员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培养和造就青年优秀戏剧表演人才,展现我省优秀青年戏曲演员风貌,进一步推动我省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省文化厅于12月21日—25日举办首届江西优秀戏曲演员展演。此次展演主要由省内各专业戏曲表演团体(含民营职业院团)的优秀青年演员担纲,参演剧目可自选本剧种剧目,要求“唱、念、做、打”并重,全面展现参演选手的艺术才华。鼓励演员在唱腔、表演方面做有利于推动本剧种发展的创新。本次展演将按戏曲行当进行。设生组(老生、武生、小生)、净行组(铜锤、架子)、丑行组(含文武)、旦组(老旦、青衣、花旦、武旦)。本次展演分初评、复评及展演,复评、展演以现场比赛的方式进行。初评由各设区市、省直管县(市)文化局,省直相关单位组织选拔。全省14支代表队11个剧种110名参赛选手来南昌参加复评和展演。
“小阵地”也有“大作为”
活动期间,主办方还将开展“梨园百花薪火相传”江西省首届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展演进校园活动和“戏曲声声传佳韵 社区欢乐谱和谐”江西省首届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展演社区欢乐汇活动。
地方戏曲一直活跃在田间地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头戏台”已经成了遥远的儿时记忆,如今取而代之的多是文化馆、群艺馆这样的“文化平台”。今年1月,《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加强戏曲等优秀文化艺术的普及推广工作”,将此次展演地点设在东湖区文化馆,本次展演的地点设在东湖区文化活动中心,这是戏曲艺术全面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尝试。
东湖区文化馆馆长闵思龙告诉记者,东湖区文化馆刚刚搬迁至新馆大楼,新建了一个能容纳400余名观众、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大剧场,“这次展演活动是我们剧场建成后的首个活动,此次活动选址东湖区,也是省级文化展演活动首次在区级文化场馆进行,这对我们的群众文化工作是一份极大的鼓励,我们也选送了一家艺鹃黄梅戏剧团的演员参加展演活动。”
“微心愿”成就“大梦想”
作为省文化厅“四进四联”活动打造“连心”工程活动之一,为帮助基层院团甚至是民营院团实现“微心愿”活动,省文化厅通过举办展演为平台,广泛征集基层院团、民营院团青年演员的现实需求,以党建工作为桥梁,帮助基层院团、民营院团和省级院团学习优秀传统剧目,帮助基层的青年演员和省里的名角学习传统戏曲表演技法。鄱阳县赣剧团青年演员吴婷告诉记者,今年省文化厅加大了对基层剧团的扶植力度,所在剧团也受邀参加此次青年戏曲演员大赛,这是她入团14年以来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戏曲比赛,她很荣幸,而这次大赛,剧团更是派出了50多人的大队伍前来比赛和学习。
近年来,我省民营剧团发展迅速,规模越来越大,仅在鄱阳县,就有十几家基层院团,通过省文化厅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已经为剧团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条件。以往的演员青黄不接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一般来说,培养一名戏曲演员需要至少十几年的时间,这样一些基层剧团的演员出现了“断层”,一批80后的演员身后只有00后的衔接,剧团里没有90后年轻演员的培养条件。省文化厅极度重视地方戏曲的发展,支持青年演员的学习,实现基层表演院团乃至民营院团青年演员的戏曲梦,这也是我省文艺界党建工作的全新探索。(李雨溪 记者 徐蕾)